鑫耀证券 1944年5月德国看起来仍然是个世界级强国,为何一年后就战败了?_希特勒_战争_欧洲
在1945年,德国和日本相继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然而,回顾1944年5月的德国局势时鑫耀证券,形势依旧看似向好,德国控制着几乎一半的欧洲。但仅仅一个月后,十多万盟军成功在诺曼底登陆,随之而来的是法国的解放。不到一年,希特勒自杀,德国也宣布战败。那么,为何德国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从看似强盛的局面迅速崩溃,败给了二战?
要理解德国为何最终会失败,我们首先要探究其发动战争的初衷。与其他许多老牌帝国主义列强不同,德国在一战之后的生活十分艰难。在法国的主导下,凡尔赛和约加入了大量苛刻条款,对德国的赔款、领土割让以及军备限制等规定,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二战前的德国,经济日益衰退,百姓生活困苦。由于巨额赔款、美国经济危机波及全球,以及犹太人从中渔利,德国面临了空前的压力。老百姓甚至连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难以购买,经济彻底崩溃,货币贬值到了纸张的地步。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下,德国选择了一条“破罐子破摔”的路。
展开剩余78%此时,阿道夫·希特勒挺身而出。作为一名一战老兵、维也纳美术学院落榜生,以及犹太人的仇敌,希特勒以领导纳粹党登上政坛。在他的掌舵下,纳粹成为执政党,所有其他政党被宣布为非法。整个德国政治体制迅速向集权和军国主义转型。面对国内的巨大矛盾,希特勒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发动一场战争,借此转移国内的焦点和压力。虽然他未曾预料到,这场战争的规模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那时,德国的民众情绪极端,正如今天的以色列社会某些人认为内塔尼亚胡过于“温和”,当时的德国人也对希特勒的“保守”政策提出质疑。今天的加沙地带与当时的纳粹集中营有何本质区别呢?正是由于这种极端民意的推动,希特勒不能退缩,不能在局势好转时“见好就收”,于是他带领着德国人民将愤怒发泄到了战争中,入侵波兰,正式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其说是希特勒发动了这场战争,倒不如说是德国人民将积压的怒火通过战争爆发出来。
随着战争爆发,德国的装甲部队在欧洲大陆如猛兽般横扫,著名的“闪电战”战术屡试不爽。在入侵波兰时,波兰甚至派出一战时期的骑兵部队抵抗德国的装甲车队,结果可想而知,德军仅用了12天便攻占了波兰。此后,德国相继入侵了法国等西欧国家,几乎将整个西欧征服。之所以说“几乎”而不是“完全”,是因为德国未能入侵西班牙。西班牙当时正由弗朗哥领导的法西斯政权执政,而西班牙政府正在应对国内的内战,因此德国无法在西班牙展开军事行动。
此外,西班牙的存在也使葡萄牙成为了二战期间欧洲难民前往美国的重要中转站。更为关键的是,英国并未与欧洲本土接壤,作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军仍具强大实力,成为德国无法绕过的壁垒。尽管德国试图通过“闪电战”征服英国,但由于不列颠岛成为了通向大西洋的天然屏障,加上英国占据着地中海中心的马耳他岛,德国在西线的战局也陷入了僵持。
为了突破僵局,德国在1941年启动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最初的闪电战成功让苏联措手不及,德军战线一度推进至距离莫斯科仅几十公里的郊外。看似一片大好,但这却是德国离莫斯科最近的一次。几百年前,俄国的严寒曾让拿破仑尝到了苦果,而历史的剧本再次在德国身上上演。寒冬使德军装甲部队的推进变得异常艰难,加上苏联开始反击,德军不得不撤回北欧和西伯利亚的部队。战局逆转,德国开始在东线战场节节败退,最终东线战场与西线一样,陷入了僵局。
与此同时,德国的盟友意大利也陷入困境,在北非战场节节败退。北非的战略重要性使得德国无法轻易放弃,隆美尔带领部队奋力作战。然而,德国最终陷入了三线作战的局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二战的结局也因此注定。与此并行,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和日本也让希特勒头疼不已。意大利在北非的失败,日本则发动了偷袭珍珠港,使得本来置身事外的美国决定参战。
美国参战后,原本不利的战局彻底倾斜,盟军的优势愈加明显。到了1944年5月,德国看似依旧掌控着大部分欧洲,但其实国力已经消耗殆尽。仅仅一个月后,盟军成功实施诺曼底登陆,德国高层一致认为,想要赢得战争的希望几乎为零。
回顾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我们可以找到德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意思是,战争应该速战速决,一旦陷入持久战,士兵会疲惫,士气崩塌,无法攻下坚固的防线,消耗了大量国力。不断抽调兵力会让财政崩溃,其他国家趁机出兵,即便是出色的将领也无法逆转战局。
大家是否认为,德国快速溃败还有其他原因呢?
发布于:天津市华力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