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正网 伊朗的巴列维王朝为何在二战中加入同盟国作战_苏联_德国_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分为欧洲战场、亚洲战场、非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而其中的亚洲战场和欧洲战场,双方都在极力争夺一个国家的支持,那就是伊朗。
在1921年2月21日时,礼萨·汗上校发动军事政变,占据了首都德黑兰。之后,正式加冕登基取得王位,取代了卡扎尔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巴列维王朝。到了1935年时,将国名由波斯改为了伊朗。迫于国内外的压力,礼萨·汗在1941年宣布逊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
展开剩余77%当时的国际局势风起云涌,波谲云诡,战争的威胁已经扩散到了伊朗的周边。伊朗希望自己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求得生存,秉持一种“中立”的原则,尽量是不管对错,谁都不得罪!
在历史上,英国和俄国,没少欺负伊朗,赚取了伊朗的很多利益。二战之前,英国人已经攫取了许多的特权,尤其是在石油领域道正网 ,伊朗人越来觉讨厌英国,可又苦于自己不是人家的对手,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英国佬从自己国家“偷窃石油”。
更何况,德国人的性格和外形,和伊朗人有些类似。为了拉拢伊朗,希特勒就宣称伊朗人也属于雅利安民族,和日耳曼民族是兄弟。所以,伊朗开始逐渐对德国有了一种细微的亲切感。
伊朗位于土耳其的东面,苏联的南面,波斯湾的北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能够控制伊朗,先不说对于亚洲战场和非洲战场的重要性,单就一点已经让希特勒十分着迷。那就是,威胁到了苏联的后方,相当于在苏联背后藏了一把尖刀。
当然了,任何时候提到伊朗,都离不开石油。因为,伊朗的石油储量实在太大了,足够德国的战争机器敞开肚子喝得,根本不担心断顿。
在1941年时,伊朗的主要对外贸易中道正网 ,光德国就占去了一半的比重。德国不仅公开拉拢伊朗,而且暗中也安插大量“侨民”进入伊朗,实际上多是技术人员和间谍。这些人在各个领域对伊朗施加影响力,企图把伊朗绑在德国的战车上。
伊朗由“中立”开始向德国倾斜,吓坏了英国人和苏联人。英国还好,最多就是失去了伊朗的石油,这从其他地方还可以找到替代。可苏联就麻烦大了,前面有希特勒的正面进攻,作为自己后院的伊朗再出了问题,苏联人可就难以兼顾了。
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正式进攻苏联后,苏联人就开始担心伊朗对自己后背的重大威胁。当时,美国援助苏联的各种物资,基本上都是经由伊朗,通过里海而运抵苏联的,这已经成为了苏联的“生命线”。如果这条生命线被德国人割断,苏联的生存压力和战争压力,将会无限增大。
苏联和英国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对伊朗下手。苏联甚至想要对伊朗直接动武,可又不敢保证能够“一击而成”,所以迟迟没有下定决心,只是希望通过“恐吓”能够达到目的。
可惜!苏联和英国想错了,伊朗压根不予理睬他们的最后通牒。1941年8月25日,5千多苏军和1万英军,同时从北南两个方向发起进攻,违反国际准则,悍然发起了对于一个主权国家伊朗的侵略。
英国和苏联,都是当时的军事强国,很快便攻入到了德黑兰,实际上控制了伊朗。这样,对盟军与德国和日本的作战,都有了非常重大的意义,至少在运输线上如此,给协约国以巨大的打击。
伊朗在1942年1月29日,与英国和苏联,正式签订了条约。英、苏两国公开承诺,绝不破坏伊朗的领土完整,而伊朗则同意开放领土、领海和领空,让盟军进驻。盟军非常重视伊朗在二战中的作用,称伊朗的这条运输线为胜利之桥。
二战期间,共有790万吨的各类战争物资进入伊朗,约500万吨送到了苏联。苏联至少有60个师,拿到了盟国提供的援苏物资,强有力地保障了东线对德作战的胜利。
二战结束后,英国人和后来的美国人,开始全面撤军。而苏联人却显得不那么厚道,赖着不想走,甚至企图割占伊朗北部的一部分领土并归入苏联。在英、美两国的压力下,苏联才被迫撤出伊朗全境。
尽管之前加入同盟国作战,伊朗是被迫的。但无论如何,伊朗对于二战的贡献,不应被历史忘记。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道正网
发布于:天津市华力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